1、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两大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统称为老庄思想。老子的思想可见于道德经,他以道和德为核心概念,建立了完整的道论体系,为所有道家所遵从。而庄子及其后学则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严密的以心灵为主的思想系统。
2、流传至今的《庄子》一书,计有内篇七篇,外篇的十五和杂篇的十一,合共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的著作,外篇是庄子学生的作品而杂篇出自庄子学派多人之手。(《杂篇 . 寓言》观其文风,更像是庄子手笔?)
3、庄子比老子略晚一两百年出生,时空的差异,环境的变迁,使他们注重不同的事物是显然的。他们俩者的道可简言为同源异流,而各在不同的领域大放光彩。老子重理智思考,以无为处理难题;庄子重心灵感应,以心神应对事物。
4、老子指出永恒的大道是创生宇宙万物的作用力量,它供给它们稳定和平的环境,使它们能够延续成长。学习大道精神,回归自然是解决天下纷乱禍患的途径,救世济民也是当时古道家的理想和志向。
5、一两百年后的庄子,目睹了许多有才智的人因仕途而成为无奈或残暴自私的国君在侵吞战争的牺牲品;有了这些有才智的人对国君的辅佐,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乱。因此,归隐自然成为庄子和当时古道家的最好选择。他们的穷困隐逸生活是对社会和平的贡献而不是自私自利。这样的的选择虽然穷困却可以保身、全身、养亲和尽年。
6、庄子不像多数的隐士与社会隔绝,他选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充满智慧的脑袋心灵并没有停止对社会自然天地的观察和分析,他既然选择了能保身尽年和穷困伴随的生活,他有需要去调和平衡他敏锐活跃的心灵。
7、同一件事物,它的对和错,是或非,对不同的心灵,由于不同的经验和价值观,在不同的时空下,可以是迴然不同的,自我意识和片面的认知是学派思想是非的争端。“丧我”、“坐忘”可以弱化自我意识的力度,在“道通为一”的“齐物”思想下放弃“对待”的心理,就不会分彼此,而可有求同存异的精神。以“心斋”去了解应对另一外在心灵,如暴君、敌手…
8、功业名利在当时是祸患的起因,社会的仁义伦理和刑罚仅是君主统治者的工具且极端不公平不正义,如《外篇.胠篋》的齐国田成子的竊取齐国可以被仁义倡导者所接受,但一般小贼却要受很重的刑罚。因此庄子们看轻那些矫饰的仁义,而注重以纯真诚实的上德来作为行为的准则;摈弃私心,拒绝功业名利的诱惑,回避反自然本性的管制等,有如《外篇.马蹄》中所述。
9、最能突显老子和庄子道的不同在于他们的修道法门。
老子以恒道、恒德、朴、无为为修道目的,而庄子则满足于达到不受束缚,逍遥自在的空明心境的境界。庄子的修真以养形,养神为主,他的“朝徹”“见独”“坐忘”“心斋”都比一般的丹道简要和快捷。
下列是一些庄子修真的法门,心灵锻炼:
《庄子外篇.刻意》
养形: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 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
养神:
“夫恬惔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
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庄子内篇.大宗师》坐忘:
“顏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復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朝徹、見獨、攖寧:
“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庄子外篇.在宥》黄帝和广成子对话: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吾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庄子内篇.人间世》心斋:
“一若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10、以庄子道企图去了解老子道往往会莫明其“妙”,以前者的道来评论后者的道,说其不是更是有混淆视听之嫌。
老子的道有人称为老子道。或者我们应称庄子的道为“心道”,来表彰他们对人类心灵领域所作的广泛和有系统的探考和研究的贡献。